一粒麥子劇場
內地會宣教士小故事
場邊故事
當關愛受造世界推動者遇見菲律賓
在達沃市,我遇到一位內地會的同工,剛率領一隊20噸的貨車從海燕颱風的災區回來。他們原本期待幫助災民建立臨時的庇護所,但負責接待的災民卻說他們比較想要自己建立永久性的住屋。援助隊聽了非常高興,就將重建所需材料交給災民。在回應類似的處境時,彈性和本地智慧是至關重要的。 維薩亞斯群島的東部在海燕颱風肆虐後,產生了極大的需要。有四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農業地帶因為土壤鹽化,可能將面臨十年的歉收,沿海地區需要種植新的紅樹林以防範未來的暴風雨,還需要新的漁船作為謀生工具。而許多社區都還沒有機會聽聞福音。 2013年十一月,海燕颱風衝擊了整個菲律賓;同年十月,薄荷島中部才發生了地震,九月在三寶顏市發生了分離主義團體與政府的對抗,造成11萬人無家可歸;2012年的寶發颱風在民答那峨造成無數生命財產的損失。這些事件很快就從新聞變成舊聞,但是所帶來的災害和痛苦仍在持續。 在三寶顏,我們接待失去家園的民眾,以及提供安全的用水,獲得當地人的感激,人心變柔軟,信任感也逐漸建立,需要繼續為生命的更新禱告。在民答那峨,採礦、非法伐木、暴風侵襲和不當的農業行為導致土壤的嚴重腐蝕和洪水。當地的馬諾波人教會領袖建立示範果園、菜園、和樹木苗圃,鼓勵居民在生計與土壤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也作為門徒訓練的一環。 類似的工作也在民都洛的孟仁族當中推動,內地會已經在當地投入門徒訓練事工多年,門訓重點是栽培教會領袖,以及永續農業和土地利用。這是很棒的整全宣教示範,未來可以給菲律賓和其他類似地區作參考。 在馬尼拉的一所神學院已將關愛受造世界納入正式課程,教會中也興起一波運動,鼓勵使用聖經的教導來回應生態浩劫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挑戰。這些回應包含了「為悔改和修復而禁食」的呼籲。2014年三月,洛桑運動和世界福音聯盟在馬尼拉舉辦了主題為「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參加者來自東南亞各地。 菲律賓的宣教工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這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時代,請為菲律賓的工場與差傳辦公室代禱,願有更多弟兄姊妹加入他們的行列。 David Gould OMF宣教士 長年致力推動關愛受造世界與宣教 內地會快報22期 2017年8月
仍舊說話的墳墓
為了將福音傳入中國內地,瑪莉亞和戴德生先後葬身中國,成為落在土裡的麥子。或許有人會好奇:「經過一百多年的時光,特別是在各樣的戰亂和動盪之後,他們的墳墓還安在嗎?」對戴家後代而言,這更是不言可喻的關切。雖然知道戴德生和瑪莉亞並不困居區區四方墳地,但仍盼望能見到先人佇足之處,畢竟那具有特殊的意義。 1983年,戴德生的曾孫戴紹曾牧師、玄孫戴繼宗牧師連同家人共十一人,前往江蘇鎮江進行尋跡之旅,但當地已是滄海桑田、人事全非,墓地、墓碑根本毫無蹤跡可循。雖然此行鎩羽而歸,但鎮江福音堂的胡士輝牧師卻將此事放在心中,四處留意、打聽戴家墳墓的下落。1986年,他們終於在鎮江博物館的一個儲物間裡發現了戴德生的墓碑!早年館方還無法辨認墓碑上的外文,只見那石碑高級,料定主人是個頗有來頭的洋人,便先蒐藏起來,剛好躲過了文革時期的破壞。 能夠尋得戴德生的墓碑已是神蹟,沒想到後頭還有更多奇事。 2012年,在揚州的古玩市場,一塊墓碑吸引了黃姓台商的注意。玩古董的人其實不太碰墓碑,而這塊墓碑只剩半截,但他感覺這並非尋常之物,雖不知這墓碑的主人是誰,心中卻有莫名的感動要收購此物。為了避免古玩商藉機抬價,老經驗的黃先生使出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假裝中意另一件古物,再說服老闆順便將那墓碑一併賣出。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後,還沒信主的黃先生赫然發現,這是與華人教會淵源深厚,戴德生之妻瑪莉亞的墓碑。之後,透過在台灣教會參加日語課的妻子,他輾轉與戴繼宗牧師取得聯繫,並樂意無償將墓碑完璧歸趙贈與戴家。 2013年,一位開發商買下鎮江原屬西僑公墓之地,準備大興土木建成高級住宅。因為墓主們都是外國人,其後代多半早已不在中國,整個墓地幾乎是一片荒場。或許這是尋找戴德生墓地的最後機會,熱心的鎮江福音堂尹素華牧師決心做最後的嘗試,請博物館的考古團隊,協助探測戴德生與瑪莉亞的棺木存在與否。但是,這塊墓園已面目全非,而如前所述,墓上的石碑也早已不在其位,如何能夠找出埋在地下的戴德生和瑪莉亞呢? 他們細心比對戴德生葬禮時及其他老照片,從圍繞墳墓的矮牆、鋪在地上的幾塊大石板,推測出大致的位置,隨後又在那裡找到了戴存仁牧師為父母親所立的中文墓碑,終於確定那就是戴氏夫婦埋骨之處。 然而,戴氏夫婦的墓葬要何去何從呢? 首要任務是搬遷。開發商主動協助,且分文不收,連同水泥構造、四圍的土牆,整塊墓葬被挖掘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大土方。為覓地安置,在陳思源建築師與尹牧師的牽線與奔走之下,正在興建中的鎮江宣德堂鐘樓似乎是個可行的地點,畢竟戴家與當地信徒均盼望戴德生繼續長眠鎮江。 發現戴家墓的時候,鐘樓設計已在進行,格局大小竟剛好適合安放墓葬,上帝的預備正恰到好處,墓碑與棺木終可合體!在墓址安放之後,四周還留有一些空間,正好做為展示、介紹之用。這個鐘樓將命名為德生樓,一進樓就能看到戴德生、瑪莉亞的墓碑,重現兩人的墓,地下室則是他們的墓葬,以及兩人生平工作的展示說明,二樓則將作為相關宣教歷史的展示空間。 德生樓會變成一座紀念館、觀光景點,甚至某種「聖地」嗎?這就是上帝想說的故事嗎?從發現墓碑、墓葬出土到德生樓,在內地會創立150週年前夕,上帝似乎要再一次藉祂僕人說話。150年前,為了將福音傳給未曾聽過福音的內地萬民,上帝感動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單單倚靠祂的供應,單單傳講祂的寶貴十架⋯⋯。 若您有機會造訪這座德生樓,將可以看到戴存仁在墓碑上的題字:「他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戴德生今日仍舊對您我說話,繼續高舉十架,繼續見證上帝的供應,繼續激勵我們投入未完的大使命⋯⋯。願那感動戴德生的靈加倍感動我們! 內地會編輯 饒以德
勇敢又熱情的 —「落在土裡的麥子」舞台劇觀後
劉如菁 內地會編輯 空空的舞台上只有四把椅子和一張小方桌,桌上有一套西式茶具,敘事般的二胡為引頸期盼的觀眾拉開序幕,悠揚琴聲帶觀眾回到1857年11月14日(是的,想像可以設定時間的時光機)美國宣教士洛勞頓在寧波的家中……。 女主角瑪莉亞緩緩走進客廳,難掩興奮地環顧後坐下,取出手鏡照一照,原來她正期待與心愛的人見面。在當時來中國宣教、過著歐式生活、吃西餐、使用刀叉、穿西服洋裝的傳教士中,那人是唯一蓄辮剃髮、穿著舉止學中國人的宣教士,被許多人認為像個傻子。但在年輕的瑪莉亞眼中,他卻是真誠愛基督、愛中國人的年輕人,是她芳心所屬。她深信倘若父親仍在世,戴德生也必是他所屬意的女婿人選。 男主角上場了,兩人就像所有熱戀中的情人一樣無比愉悅地相見。台下觀眾也被他們逗笑了,一波又一波笑聲推動大家更融入戴德生與瑪莉亞的世界。原來在他們的世界裡,這愛是來自對神的信心,當戴德生說:「倚靠神反而更可靠!我準備為神的國度付上一切。」瑪莉亞問:「你這種信心從哪裡來的?」就像是代替觀眾的我們詢問,我也好想知道。原來戴德生入了神的訓練學校,他的信心是操練來的,他接著訴說一件又一件親身經歷。台下的我不免想:「天啊,這個演男主角的美國年輕人大衛,把中文台詞背得這麼好,太佩服了!」 回到互訴衷曲、互訂終身的這兩位年輕人,「我們一同禱告吧,讓我有同樣的信心,讓我們的家庭也可以同樣這樣毫無保留地事奉祂!」勇敢、溫暖,又熱情地愛神的瑪莉亞說。 第一幕在禱告中結束,也點出禱告是這一對夫婦的生活重心。第二幕帶我們跳到12年後的清同治八年,中國內地會已成立四年,已有近二十位宣教士抵達中國服事,「他們倚靠禱告來仰望神每日的供應,試著像中國人一樣生活,而且努力傳福音建立教會。當時情況十分艱難……」觀眾置身於1869年9月4日江蘇鎮江,戴家的簡陋客廳。 靈性的掙扎怎麼演?來自美國德州的大衛和來自德國柏林的莉琪,用中文把英國的宣教士戴德生所經歷的靈性黑夜與懷疑,搬演了出來。「我恨我自己的罪!」、「我不知如何向祂支取力量,我只想問我如何能得著祂裡面的豐盛!」 在3月13日的校園團契北區高中生場次,許多學生對這第二幕落入懷疑的黑暗中的戴德生,印象深刻,十分感動。有人說:「原來我們認為很偉大的宣教士也有軟弱、憂慮的時候,也有情緒的低潮,但他沒有假裝堅強,而是真實面對上帝。」有人說:「原來這就是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順服神,雖然看不到信心的結果。」 第三幕是令人動容的生死訣別。瑪莉亞並不害怕死,只是因為要在這時候離開戴德生而難過,她交代德生要送一本聖經給兒子存義,因他還沒有自己的聖經。戴德生在淚水中禱告神:「我願再次獻上自己為主所用,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許多人都表示對於最後老戴德生的一段話印象最深、最感動。拄著拐杖的老戴德生目光掃視台下,全場肅靜。「天父既在我身上如此計劃,就相信這必是最好的安排,為此感謝。」他雖多次被擊倒,但在神的能力中卻是剛強;他也曾壓力大到心碎,但在極大的痛苦中,仍可以安靜和喜樂。有一句經文一直在他心中,就是約翰福音四章第14節:「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每當他發現心中乾渴時,只要呼求神,神就賜下活水,使他更新。老戴德生說:「我從不後悔接受神呼召到中國,神顯明祂的信實。」我在座位上掃視觀眾,有人抹淚,有人低頭,有人凝望默思,這番話靜靜地落在每個人的心田裡。 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十二年半,瑪莉亞就離世了。他們的愛情故事歷久彌新,或者說,他們的信心故事一直激勵了許許多多信徒。校園出版社曾於1977年翻譯出版《戴德生與瑪麗亞》,之後二十七年間共達20刷,算是一本長銷書,去年改版重新推出。莉琪寫這齣舞台劇的劇本,有70%的內容取自這本書,她以三幕劇、兩人的對話,精準地呈現出他們的愛情與信心的故事。她只用三天就完成劇本,莉琪完全歸功於聖靈的感動,連她自己也很驚訝。此劇曾於2012年在德國以德語演出,四星期共演出三十場。今年適逢內地會150週年,他們婉拒了母國的再次邀約,決定以中文演出這齣戲。內地會台灣辦公室將演出消息釋出後,陸續接到各方邀請,從三月到五月共排了將近五十場,遍佈全省各地教會與神學院。 雖然演出那麼多次,但他們仍表示每次都再次被戴德生的信心感動,莉琪說:「今年我們結婚也滿十二年了……」,所以舞台上的男女主角在許多方面都和真實的戴德生與瑪莉亞,有雷同和認同的特殊意義。 如果你想看這齣戲,可以直接在線上觀賞(點我至連結)。如果還是意猶未盡,你也可以把歷久彌新的傳記《戴德生與瑪麗亞》找來看!
宣教.舞台.羅曼史—大衛與莉琪的戲裡戲外
宣教.舞台.羅曼史—大衛與莉琪的戲裡戲外 內地會150週年籌備小組 台灣,對葉大衛和葉莉琪而言,有一份極為特殊的情感。2003年,兩人參與劇團巡迴演出來到亞洲,台灣正是他們途中譜出戀曲的舞台。 大衛來自美國德州的休士頓,德國女孩莉琪出生在柏林,兩人都是基督教盟約劇團的專業演員,表演藝術是他們共同的熱忱。走過世界各地,無論在台上還是在幕後,兩人都是默契十足的心靈夥伴。大衛在盟約劇團擔任導演和演員10個年頭之久,莉琪也在劇團6年,身兼導演和演員兩種身分,他們熱愛戲劇,期盼透過這獨特又有力的方式在劇場、教會、學校、醫院⋯⋯將充滿盼望的好消息傳遞給觀眾。 2004年,大衛和莉琪在柏林結婚,隔年上帝告訴他們將有一個新計畫,於是他們開始尋求神的帶領。上帝透過莉琪的母親和阿姨給他們一篇文章,讓他們瞭解台灣教會正不斷地興起,但是基層人口信主的比率仍非常低。又有一天,莉琪向神求問要帶領他們去哪裡,她一結束禱告,映入眼簾的,竟是朋友送給他們的結婚禮物——大衛和莉琪與台灣太魯閣的風景合成照片。上帝一步一步地帶領他們,2010年他們帶著二個兒子從德國來到台灣,開始參與OMF在萬華團隊的服事。 大衛和莉琪曾被《戴德生與瑪莉亞》這本書感動,莉琪在2011年完成德文的「落在土裡的麥子」舞台劇劇本,並在德國巡迴演出。今年是內地會150週年,德國OMF邀大衛和莉琪再次回到德國演這齣戲劇,盼望透過戴德生的故事激勵弟兄姊妹靈命成長。但大衛和莉琪卻希望將這齣戲留在他們所愛的台灣。戲劇是很容易感動人、讓人記住的方式,在德國演出時,有許多人因為看了這齣戲而有所改變。曾有對上帝冷淡的基督徒,看完戲後決定要修復與神的關係;兩位演員和一起旅行的同工,雖然已經演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被劇中不同的內容觸動。其中有一句話:「上帝訓練人,直到他們夠安靜、夠卑微,然後再使用他。」至今仍深深地影響大衛和莉琪的服事。 在演出的過程中,莉琪體會到瑪莉亞生命中單純並且順從上帝的特質。瑪莉亞有很多條件很好的追求者,其中不乏能給她更好更舒適生活的人。但是當她認識愛主、不追逐名利、定意在中國宣教的戴德生時,她心中很快明白這就是上帝為她預備的伴侶。雖然受到不少反對,也知道很多洋人嘲諷戴德生穿中國服裝、留長辮子的作法,但是瑪莉亞仍然願意順服神的帶領,與戴德生一起走一條完全倚靠上帝的路。瑪莉亞從小失去雙親,在宣教地成長,無論遇到何種處境,她都願意接受上帝一切安排,因為她知道,這一切都在最愛她的天父手中。 大衛也深深地被戴德生對上帝堅定的信心感動。戴德生常覺得自己是很軟弱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神禱告,但是他的禱告很特別,充滿對上帝的信心與盼望。戴德生深知上帝是聽禱告並供應的神,他的一生透過禱告經歷上帝無數的引導,並將所需用的經費和宣教士加給他。戴德生說:「如果我們按著祂的心意求,祂非常瞭解我們,我們所求必蒙垂聽,必要應允。」 把戲劇留在台灣演出,對大衛和莉琪最大的挑戰不外乎背誦整本中文台詞,特別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咬字和四聲。將近一年的準備過程雖然辛苦,但大衛覺得一切都非常值得。他覺得台灣教會和德國教會很不一樣,台灣的教會正在成長,他期盼透過這齣戲能鼓勵台灣的基督徒克服服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並挑旺弟兄姊妹們:當年上帝呼召戴德生和瑪莉亞到中國內地傳福音服事祂,今天台灣的教會也同樣領受從上帝而來的呼召,上帝也要使用台灣的教會將福音傳到萬邦萬民中,完成祂救贖全地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