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麥子劇場
內地會宣教士小故事
場邊故事
不能說的秘密⋯⋯
不能說的秘密⋯⋯ 時年56歲的佛爾在4月29日到訪朝鮮,六月初準備離境時被逮捕,遭到以「反政府」(anti-state)罪名起訴。據瞭解這是因為佛爾在朝鮮北部港都清津市一家餐廳的廁所裡留下了一本聖經,不過其家人表示他此行並不具有宣教目的。在朝鮮,宣教被認定為犯罪行為。 BBC News 2014/10/21 緬甸軍政府自2021年二月奪取政權以來,接連對平民進行空襲和砲擊。在欽邦、克亞邦、克欽邦和克倫邦等以基督教為主的地區,教堂、修道院和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村莊仍然是軍政府的主要襲擊目標,儘管軍方聲稱其乃與發動武裝運動反對軍事政變的人民國防軍作戰。 天亞社 2023/5/10 中國政協主席汪洋會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天主教主教團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時,要求新班子自覺抵禦境外勢力滲透,同時要運用中國文化「闡釋和研究」教義,深入推進天主教中國化,並努力培養教職人員隊伍,確保天主教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愛國愛教人士手中。 法廣 2022/8/24 汶萊的基督徒被允許在教堂內或自家「低調」地慶祝聖誕節,惟不獲允在戶外或購物中心等佈置聖誕節裝飾、送聖誕卡等,否則將被指控冒犯穆斯林,甚至觸法,因為汶萊的法令並不允許宣揚伊斯蘭之外的宗教。除此之外,汶萊政府也宣布19個單詞專屬伊斯蘭,禁止非穆斯林使用,這項禁令也因而限制了該國基督徒使用馬來語版聖經的自由。 星洲日報 2016/10/08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8月/第58期
「說」與不「說」之間:恰到好處的多媒體運用
「說」與不「說」之間 恰到好處的多媒體運用 我所服事的地區已有許多活躍信徒,但不能公開活動或傳福音,教會也不得與外國機構接觸。當局對網路審查嚴格,一般人不容易瀏覽福音網站,社群媒體上也需要謹言慎行。然而在人手一機隨處可上網的生活型態中,多媒體仍是將福音送到信徒眼前、將需要傳到世界各地的重要載具。因此,我們積極為少數民族製作母語發音的詩篇影音,配上安慰的話語以及故事分享,或回顧這地早期宣教士的見證來激勵弟兄姐妹;我們也用影像記錄當前的農業、畜牧、醫療事工以及本土化宣教運動,向海外教會尋求支持,傳遞負擔。 在這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預期政府的監控以及訊息回報網將廣及世界各地,但仍可將影像內容依敏感程度作分級處理。比如在主日聚會上播放影片屬於較為公開的性質,僅能保留普遍的內容,在禱告會中播放的影片則可乘載更多詳細資訊。另外,基於無法控制傳播範圍及對象,所有素材都不放上網,而是透過信任的窗口在聚會上播放,並口頭補充影片不宜呈現的資訊。 瓶中信/內地會創啟地區媒體宣教士 我雖身處某開放國家,但所服事的對象是當地的少數民族:他們擁有自己的身份認同,自成一個社群,所在區域政情動盪不安,故在宗教和政治上仍要避免挑起爭端。外國人在當地很顯眼,不時也會遇到能說英文或中文的居民,這使得同工們踏出房門後就必須留意說話行事。故此,網路上若有中文資訊將地區、事工、機構及我在本地的身份關聯起來,可能導致當地人對我前來生活的目的及動機感到不信任,使我失去交朋友的機會。 社群媒體的使用是另個挑戰,臉書(Facebook)是與本地人建立關係的好工具,而我也分別設立台灣及該國的帳號以提升安全性,沒想到某天台灣帳號上竟收到當地朋友的交友邀請!可見演算法已能將這兩個帳號活動串聯起來,這提醒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需更加警覺。不過,臉書可讓同工團隊用匿名的方式開設平台,這個虛擬空間使對信仰有興趣的朋友能更安全地發問,因為在實際的社交生活中,他們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基督徒或聖經內容,也不被允許自由表達對其他宗教的看法。此外,疫情後遠端會議軟體普及也使得線上禱告會成為可能,不同國家的弟兄姐妹得以跨越時區和地理疆界,一同來關心這個族群。 胖丁/內地會創啟地區宣教士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8月/第58期
來點好消息吧!為宣教效力的社群媒體
來點好消息吧!為宣教效力的社群媒體 從東北亞到東南亞,今日仍有許多人難以聽見關於耶穌的事,更遑論踏進一間本地教會。在某些地區,典型的宣教活動更是不被允許的,信徒也不得公開分享信仰。當地人要怎樣聽見福音呢? 上臉書(Facebook)! 一位OMF宣教士分享: 我所服事的國家中約有三百萬人口持有智慧型手機,他們大部分都擁有臉書帳號且經常使用。這是多麼棒的機會分享耶穌基督的好消息啊!於是我們建立了粉絲專頁,並創作適合手機螢幕瀏覽的圖像化貼文,最重要的是配上當地母語寫成的精簡信息,如:「耶穌創造一切」「你想知道通往天堂的道路嗎?」「聖經帶你找到真正的快樂」等。我們也聘用本地信徒一一回覆貼文下方的留言。 專頁開張後,立即有人回應貼文,很快地在三個月內就有一萬名粉絲追蹤。我們接著投資一點預算在廣告上,粉絲數也相應倍增。如今這個粉專經營六年多,已擁有超過十萬名粉絲。我們看見其中經營的關鍵是設有專門的「小編」來回覆每則留言,進而發展成對話,陸續新增的留言將提升觸及率,讓更多用戶能在動態中瀏覽到並加入討論。2020年粉專接觸量能一度衝上一週35萬人次!相對於該國總人口,這個規模頗具意義。 一個未信者從對基督教「感興趣」以致決定跟隨耶穌並加入教會,過程中需要很多鏈結。這個粉專只是其中一環,卻是領人與基督信仰連上線的重要角色呢! #你想知道通往創啟的道路嗎? #耶穌創造一切包括媒體 #用心帶你找到真正的快樂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8月/第58期
不能說的秘密⋯⋯怎麼「說」
不能說的秘密⋯⋯怎麼「說」 Grace / 東北亞禱告小組成員 黃小蘇 / P4M禱告小組成員 創啟地區事工隱密難尋,你是怎麼從察覺、感興趣,發展成關心和行動的? G:我在國中課堂上第一次聽到世界上存在如此特別的國家,但一直到大學信主後,經過特會和持續半年的禱告尋求,才確認神給我向這個國家宣教的負擔。記得當時我積極地在網路上尋找禱告資訊,但搜尋結果極少又多半過時。我感到孤軍奮戰,不曉得下一步在哪裡,直到某天一份宣教刊物不巧將禱告會的國家誤植出來,我才發現那裡早有一群同伴。也許這是上帝巧妙的帶領吧! H:我參加的教會三十年前投入差傳,直到十餘年後隨著第一位服事穆斯林的宣教士被差出,我才開始認識何謂創啟地區。近年許多人留意到「家門口的福音」契機,向來台的移工朋友分享福音。由於很貼近日常生活,我開始學著用Terima Kasih跟遇到的印尼姐姐問候致謝,也參與各機構開辦的講座課程,但在代禱方面一直有難以突破的障礙。 那麼過程中你認識到哪些創啟資訊的傳播限制及因應? G:在參與禱告小組一段時日後,我受邀加入與第一線工人面對面的線上禱告會。記得在與會前,我收到了多達兩頁A4的溝通指南。為使與會者意識到該國當局可能側錄監聽,指南內容包括:不能截圖、錄音;不能談論與該國有關的敏感議題如政權、人權、宗教,也不能將談話內容與宣教、福音、支持教會或所屬機構連結。我在參與聚會時,隨時對照著該指南,也聆聽別人如何發言,一步步學習創啟事工的安全溝通。 H:過去在為宣教士禱告時,我習慣有明確的國名及服事影像,好設身處地體會當地的宣教需要;然而創啟事工的消息卻無法唾手可得。好長一段時間當創啟宣教士分享時,我就在底下交叉分析片斷資訊試圖拼湊出畫面,也進一步向講員提問,卻不易得到更具體的詳情。漸漸我才明白,過去只有紙本與email收代禱信的時代相對單純,如今各人用手機拍照、錄音錄影並散播到社群媒體太容易了,於是宣教士也必須視對象和場合調整分享的程度。這使我接受了創啟的限制,並學習到即使模糊也要繼續禱告。 與他人一起關心創啟事工時曾發生過什麼有意思的經驗呢? G:某次禱告小組來了一位新成員,他在聚會上閱讀到內部的代禱通訊,便迫不及待表示想分享給更多人一起禱告。當下其他成員趕緊向他說明這份文件內容敏感,不能轉傳。另一次則是我的朋友來訪,聚會後隨即在教會的line群組分享我們的合照及當天的主題。由於該訊息中同時包含了宣教地與差會機構的名稱,因此連忙請朋友修正分享內容,他也趕緊更新app來收回訊息。這些經驗使我明白自己也有責任幫助他人留意創啟事工種種的安全考量。 H:當我們開始為創啟地區守望,就更有機會在生活中認識那地的人與事,好像神回應禱告,用輸送帶把當地資訊送來一般。記得某次陪同差會同工用餐,正逢台北陰雨天,同工感嘆宣教士所在的地區很難看見藍天,容易抑鬱,提醒我要為當地人和宣教士的心情代禱。我才發現像氣候這類不涉及敏感議題的資訊也能幫助我們跳脫既定印象,更切實地與創啟宣教士同行。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8月/第58期
支援前線大作戰:看見宣教團隊中的小子
支援前線大作戰 看見宣教團隊中的小子 小時候,我們全家常有機會到各處分享,爸爸雖負責接送及搬運從未登台,卻讓我得見一個服事團隊裡不可或缺的角色。後來在短宣中陸續接觸到在工場上出生成長的宣教士子女,他們與爸媽成為一個團隊,一起生活與服事,自然流露出有耶穌同在的生命。在一次禱告中,我深刻感受到耶穌和每一個曾經歷傷痛失落的宣教家庭同在,與他們一起難過、一同想念,祂十架上的愛帶來了安慰和盼望。耶穌渴望團隊能夠健康,於是我也學習去支持宣教士和他們的孩子,盼讓祂心得滿足。 潔士與潔成是我陪伴的第一對宣子,他們於2022年隨父母前往日本宣教。赴日前,我們約在漢堡店暢飲蒟蒻,聊聊對新環境、新文化的想像,認識兒童安全與身體界線,也透過遊戲向塞不進「行李箱」的心愛人事物好好道別。與孩子們頭幾次的互動還有幾分生澀,但臨別聚會時,他們主動讓我先選喜歡的蒟蒻口味!希望不論是檸檬味或葡萄味,是台灣的朋友或日本的朋友,或只是陪他們走過人生某個階段的人(例如我),都能讓宣子們在面對諸多變遷時更加安心、更加開心,也更能體會耶穌向他們所存的溫柔之心。 李子筠/內地會台灣辦公室宣教士子女顧問 #佈置可愛的房間 柬埔寨跟家裡很不一樣,道路顛簸不平,房子很高,地板鋪了磁磚又沒有地毯,東西掉在地上很容易打碎。食物也不一樣,沒有麥當勞,但有家肯德基和幸運堡!”這個家庭抵達柬埔寨時,差派教會的青年集資為宣教士的小女兒裝飾臥室。 #預備大大的行李箱 神呼召我們家庭到亞洲。凱蒂要帶上她的兩百個絨毛娃娃。一位退休的宣教士送我們一個大行李箱,凱蒂仔細安排,竟然把全部娃娃都塞進去。波比大狗折著脖子遠渡重洋,數週後安抵新家。”這經驗讓凱蒂對宣教團隊的好感大為增加。 #及時捎來的溫情年味 我本來很失望,要遠離家人在南非過農曆新年了。但奇妙的是,我出發前就預收了第一個紅包。年初一清早,我的室友以「新年快樂」叫我起床!”在生日、聖誕節或其他節日,神可以透過你用創意的慶祝方式,來安慰這些想家的孩子嗎? 節錄自《根植天地間:為第三文化孩子禱告三十天》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6月/第57期
解繩與繫繩之間:幫助宣教家庭走上過渡之橋
解繩與繫繩之間 幫助宣教家庭走上過渡之橋 搬遷總是意味著轉變。而在國家和文化之間搬遷,意味著巨大的轉變。宣教士家庭常年搬遷,不僅換個房子或地方,很可能連語言、飲食習慣、衣著規範、愛好、朋友、教育體系等⋯⋯生活的大部分都會改變。此外,如何表達我是誰和其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也可能會改變。我們試著了解新的情況,試著找到可以聯繫的人,試著在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繩索綁在任何安全裝置上的過渡階段,感覺自己像氣球一樣不知飛向何方。但最終我們開始把繩子繫在新的東西上—一根小繩子繫在歡迎我們的人身上,另一根小繩子繫在街角賣水果的小販身上,還有一根繩子繫在總是面帶微笑的鄰居身上。隨著越來越多的繩子被繫起來,我們感到與「新家」的連結越來越緊密。 經過這麼多年的搬遷,結束宣教士任期搬回護照國又是一次巨大的轉變。返國前夕,我在Facebook上寫道:「此刻我們非常哀傷⋯⋯要離開了,捨下這麼多朋友和我們所愛的一切。」我得到的回應幫助我解開一些繩子,並繫上一些新的繩子。我最好的當地朋友留言:「離開很艱難,想著你們!」妹夫在護照國等我們,他回覆:「我們期待在這裡見到你們!」另一位親愛的朋友道別:「再見,鄔麗卡,希望我們能再見面。」而我護照國的一位朋友回應:「我們在這裡很想念你們。你們能回來真是太好了。」最後,把我父母差派到剛果的宣教機構負責人(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寫道:「歡迎回家!」這些人建造了一座橋,一塊石頭接著一塊石頭,讓我可以走在上面,離開我的「舊」世界,進入我的「新」世界。在整個轉變過程中,他們讓我覺得在這兩個地方都有歸屬感。他們看到了我對歸屬感的需求,並做出了回應。多麼美好的禮物啊! 摘錄自《第三文化孩子:一份需要關顧的禮物》第五章〈搬遷〉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6月/第57期
父母愛護東亞萬民 我們愛護他們的子女
父母愛護東亞萬民 我們愛護他們的子女 加拿大籍的歐文忠(David Ullstrom)、文惠(Ruth Ullstrom)在高雄橋頭宣教三十餘年,生了三個孩子、收養兩個男孩並成為多位寄養孩童的父母。這麼熱鬧的家庭與繁忙的服事彼此交織,是怎麼一路挺過來的呢? Q. 請聊聊你們曾照顧的台灣囡仔,以及寄養家庭事工發展的緣起? A. 23年前,我們收養了一位七歲的原住民男孩志豪。三年後,上帝感動我們再次打開家門,收養另一位十歲孤兒宇翔。幾年後,孩子們都長大回到加拿大,我們又陸續接到電話,詢問是否可以短期間照顧一位十個月大的男孩、一位十八個月大的女孩、一對六歲和十歲的兄弟和一位嚴重殘疾的女嬰。教會一對夫妻也接著加入寄養家庭行列,讓我們欣喜。但根據統計每四個寄養家庭有三個在接受培訓後的兩年內不再接受寄養。我們看見雅各書一章27節「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其實是上帝對整體教會而非單一家庭的託付,進而發展出「台灣127專案」,鼓勵以教會為單位來參與寄養事工。無論是做飯打掃、協助接送、陪小孩寫功課、擔任臨時保母或禱告鼓勵,這些支援都能幫助寄養家庭堅持下去。 Q. 您們也育有三名子女在台灣長大,他們的經驗如何? A. 這是我深覺遺憾之處,當年太過忙碌,花太少心力照顧他們作為第三文化孩子的身心需要。三個孩子中除了大哥兩歲時跟著我們來台,姊姊和弟弟都是在台灣出生,從小便就讀本地學校,自然認同在地文化。但也因此,轉學到以英語為主的國際學校對他們而言反成為一大挑戰;女兒日後回憶起來,甚至表示她寧可繼續在台灣體制下升學。就讀台中的美國學校時,即使大多數的同學都參加學校附近的英語教會,女兒仍選擇參加華語教會的主日崇拜。孩子們返回加拿大讀大學的文化衝擊遠比我們想像的艱難,花上好長一段時日,加拿大才逐漸成為他們真正的「家」。 Q. 無論是照顧台灣孩子或自家孩子的歷程都很寶貴,這些年下來有什麼心得? A. 身兼宣教士和父母,我們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常常力不從心,所幸女兒在宣教團隊裡有位親近信賴的阿姨,兒子們也在學校認識了長年的好朋友;馬禮遜美國學校的師生同工對我們收養的兩個台灣兒子亦十分照料,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持。二十年前,教會關顧第三文化孩子的觀念尚未成形,如今以整體教會之力來支持寄養家庭的觀念也正在推廣中。我們期望聖經中「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能繼續驅使基督徒樂於作他人的鄰舍,使各樣的家庭在教會肢體的相互關顧中得以穩健前行。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6月/第57期
一片餅乾、親切問候:這些是我最重要的小事
一片餅乾、親切問候 這些是我最重要的小事 1998年赴泰國宣教家庭 / 王蒙恩、傅為樂、傅愛群‧13歲 我媽媽是台灣人、爸爸是美國人,我們在泰國與當地教會合作以建立更多本地教會,其中一件有趣的事工是透過足球與本地人建立友誼傳福音。我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泰國度過,跟著爸媽參加泰國教會,用泰語聚會,跟泰國小孩一起玩耍。然而,為了預備未來回到美國讀大學,我從泰國的幼兒園切換到美國在家教育系統,每四年一次的赴美述職期間分別短暫就讀美國的小學及中學,今年秋天我則將進入位於泰國曼谷的國際學校。 這十年來我總在反覆地與朋友道別,每次隨父母述職都擔心再也見不到我親愛的泰國朋友了。結交新朋友也讓我懼怕,畢竟大部分的美國同學從小學一年級就都互相認識,我要怎麼打進他們的圈子呢?我聽不懂許多青少年的流行用語,也常常跟不上他們的腳步。如果能有人親切地告訴我新環境的運作方式就太好了!我也希望能與我的泰國好友們保持聯繫,持續更新彼此的近況。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6月/第57期
能面底下之心
能面底下之心 日本還需要宣教士嗎? 來源:Beneath the Surface日本禱告手冊X孔薇宣教士東北宣教之旅觀察 到訪日本的旅客常盛讚其服務貼心細膩、街道乾淨、公共運輸準點以及高深的飲食美學,第一印象令人回味無窮。在這美好的表象下,尚有許多值得欣賞、也有著許多需要掙扎角力之處,宛如能劇中喜怒哀樂的面譜後藏著演員極為私人的內心世界。 隱蔽青年、啃老族、「下流老人」、低欲望社會、網吧難民、「卒婚」及熟年離婚等社會問題嚴重。 每年2~3萬人自殺,主因有抑鬱、失業、財務以及霸凌。 28%為老年人口,世界平均則為9%。 低於1%的民眾聽聞過福音。 處於四大板塊交錯位置導致地震頻傳。學者警告十年後可能發生規模9以上的南海海漕大地震,預估災損將比311海嘯大地震高出10倍之多。 日本種種社會現象反應出人心的無助、不安,想要掙脫社會道德的束縛來做自己的渴望。只是他們以為切斷過去人與人間的連結就可以重生了,結果反而掉進另一個束縛當中,誰來把福音帶給他們呢? 高工時的工作文化下,星期日對絕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可能是整週勞累下唯一能喘息的一天。對基督徒而言,在這唯一的休假日參加崇拜有時就像是另件工作 ; 對慕道友而言,這意味著很難騰出時間精力進一步認識信仰。 向那些明顯處於掙扎的人分享福音也許相對容易,但佔日本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及富裕階層卻似乎一無所缺。然而實情是這些人的內心深處或生命某些層面需要被關懷,唯有透過實際的相處與同在,才會知道人們真正在找尋什麼。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4月/第56期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canadapenguin/7156061166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の溫泉旅行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の溫泉旅行 張雅琍 / 東京宣教士 摘自新書《宣教小兵的日本大冒險》 抵達日本第一年,來自各國的宣教士都在語言學校學日文,身為台灣人的我佔盡便宜。其他人學習日語漢字,就像我們小學學寫字一樣,每個字要寫整整一行;但我卻只要練習發音就好,有時甚至比老師還記得漢字怎麼寫。課間休息時,宣教士同學們好幾次向我表達羨慕,我的幸福感便會油然而生,但也只是升起個幾分鐘就在大家的英文閒聊中降落了。學日語沒給我造成太大壓力,因為所有人都在學新的語言;英語卻不是,大部分國際同工都說英語。每逢團隊的茶點時間我都如臨大敵,覺得自己像個稻草人,直愣愣地不知道該跟誰講話、講些什麼。為了生存,我決定與同工們「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誤入歧途的聖誕假期 殊不知……我大意了!聖誕新年假期,西方的宣教士大多趁機返國團圓,而我樂得一個人在家清閒,享受「不用練習日語,更不用講英語」的時光:每天吃飯看電視就好,想著都覺得開心。但我卻不小心和兩位澳洲及一位英國同工走上兩天一夜的溫泉之旅。抵達登別,我們見識了雪地裡的地獄谷,走訪少有人知的小徑,又進旅館泡溫泉,最後享受日本定食。這時,我終於意識到哪裡不對勁了─原來,大家一直都在用英文聊天,我根本就無法放鬆!我忘了即使是出來小旅行,仍然要說英語。在我放鬆假期的理想泡泡裡,可沒預期會有英語集訓的時間! 用英語玩桌遊?拜託! 晚餐開始沒多久,我已處在當機邊緣,英語已經成為外星語了。回到房間,她們三人興沖沖地說要玩桌遊,我乾脆講明自己沒辦法用英語玩,但可以在旁邊看。陪到十點半我放棄了,腦袋一片模糊,再撐下去也無意義,乾脆趕緊鋪床躺平睡覺。她們這才意識到我的狀況,三人一臉抱歉,但抱歉歸抱歉還是繼續玩樂。就在我昏昏沉沉即將進入深層睡眠時,跟我交情最深的澳洲姐妹在我耳邊輕輕地說:「Kelly,我們現在要一起睡前禱告,如果你願意的話,歡迎加入。」我心想:「有沒有搞錯?我剛剛都已經明白告訴你們我的英語承受指數已經爆表了,現在還問我要不要一起禱告?用英語?拜託你們長點心眼!」想當然耳,我裝死沒理會,可見腦袋裡最後一根保險絲也斷得乾淨俐落。黑暗裡,我疲憊的情緒翻湧:「別關心我!愈是關心我,我就得用英語回應你們,偏偏我現在就是一點都不想說英語!拜託,別跟我說話行嗎?」 究竟在逃避什麼呢? 隔天到底做了些什麼我全忘記了,只記得機械式地回到家,憑著下意識整理行囊。晚上洗澡,我腦袋裡只有一句話不斷盤旋:「上帝,我恨英語,我真的好恨英語!」那時我還無法透徹地釐清這一切,更不可能有條有理地告訴對方:「對不起,我現在其實很害怕」、「其實我現在一團混亂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擔心開口承認自己的無能會非常丟臉,所以最後的應對辦法就是「逃」─逃避雖可恥,但能保護彼此安全。後來才明白,我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是源於心中的自卑感和過高期許:自覺英語的障礙是「我的錯」,又不停把現狀跟過往的遊刃有餘相比較,以致現實毫不留情地挫折我。無論如何,「我不能,不代表上帝無法透過我顯明祂的大能」─我足足花上兩年的時間才漸能接受這樣無能為力的自己。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4月/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