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之必須: 跨文化訓練教會我的事
孔薇 / 新進日本宣教士
許帆 / 訪談整理
今年二月,我終於踏上赴日宣教的第一站:在OMF新加坡總部,與24位來自英、美、紐、澳等英語系國家的新任宣教士及其家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新進宣教士訓練(Orientation Course)。雖然出發前,我就做好要說一個月英語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每天接收及消化不同口音使我超乎想像地疲憊。
臨別時分的破冰
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我對各國同工的認識大都停留在第一印象:這個人很有自信、那個人應該滿友善的、這位頗冷漠嚴肅吧。其中我對一位澳洲太太特別敬而遠之。她的英語說得飛快、口音極重,當她暢所欲言時我就會腦袋打結,只好刻意與她保持距離。就這麼到了訓練尾聲彼此代禱、珍重再見時,我僅在聚會中簡單提及這段期間皮膚莫名發癢的情況令我憂心,然後準備打包前往下一站。會後,那位澳洲太太竟然靠過來表達她也曾有類似困擾,她能理解我的擔憂,還分享了治療經驗並主動為我禱告。她的舉動讓這一個月來的距離感頓時化為烏有。
線上好?實體好?
我這才明白能來現場參加跨文化聚會是好的,也更深體會在宣教中必須花時間與人相處。當初因為疫情考量,自忖若能坐在電腦前線上完成訓練,就可順理成章避過許多難題。然而,經過實體活動交流以及日常互動才慢慢發覺,啊,原來他有這麼風趣的一面,而她的回應好溫柔。認識人好像一杯層次豐富的咖啡,一口一口啜飲才知其奧妙。
待下來、住進去
想起之前參加日本異象之旅時到訪過一間幼稚園,牆面海報貼著來自各地短宣隊的留影,顯然很多訪客來來去去。這裡的小朋友甚至練了一套表演來歡迎我們,離別時他們就排列在門口說bye-bye,臉上卻沒有任何情緒,彷彿這也只是表演的一環。我心裡好難過,短短兩、三個小時,我們不認識他們,他們大概也沒有想要認識我們吧!或許孩子們心裡想:「反正這些大人也不會再回來了。」那時,我就確定了長宣的心志,因為深刻感受到若要認識當地的人、跟他們建立關係,就需要長住,在這個地方深耕才行。
原來,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開啟對話,需要的不僅是共通的語言,更是共通的生活處境,甚至是共同受苦的經歷。我感謝新進宣教士訓練讓我初嚐這個奧秘,也使我發覺國際差會門檻看起來雖高,但只要願意啟程,就得著一個彼此委身的群體結伴同行。
文章來源:快報 2023年4月/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