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心宣教>系列之五:正面迎機的宣教
第一百隻羊──商業形式的特殊教育事工
專訪珍敏(創啟地區宣教士)
整理:陳鳴鷹 快報編輯
很多人把路加福音十八章12~14節的這「第一百隻羊」比喻為非基督徒,但細讀第12節會發現,其實這第一百隻羊,原本就是在羊圈裡的羊。當特教兒在政府免費教育的「羊圈」裡快樂成長,卻在畢業後發
現無法融入殘酷的社會而反鎖家中,不到一個月就連語言能力都退化的時候,他是否也像是這「第一百隻羊」?
為何不用傳統社福宣教模式
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努力塑造出擺脫貧窮的新氣象,陸續減少國外機構扶貧的服務範圍;又或許擔心外來的基督教慈善、教育或醫療等事工會影響當地的原生態,因而拒發簽證時,宣教事工如何持續?
新的需要、新的轉機
珍敏因此發現過去熟悉的社會福利或慈惠服務的宣教模式,不再是萬靈丹。當她看到特教家庭缺乏資源的無奈,又看到當地對「好貨不便宜」的迷思,使得一般特教行業濫收高昂學費時,她為沒有牧人的羊而哭泣。因此,她開展了以家庭為服務對象,鼓勵「家人一起來」的特教商業模式,服事心智障礙的兒童與成人,期待透過與家人合作,以生活為核心,幫助心智障礙者在社區生活、自理、打掃、煮飯、休閒,直到他們具備簡單的就業能力。
困難與突破
初來的客戶問為何要跟「可憐的」特教生收學費?聘僱的治療師問公司為何只收取佛心價?富裕的家長問為何收了錢還不能把孩子治好?只想找日托的家長問為何需要家長一起參與?這是珍敏每天所要面對
的議題。然而珍敏以上帝為老闆,每一天試著以基督徒的生命來回應。她開始與家長一對一的課後對話,同工之間也取得相互的信任,加上實在的專業教程,漸漸在當地贏得口碑。
雖然疫情打亂了剛站穩的商業模式,但珍敏靠著上帝的智慧,再次找到轉機。她將無法負擔學費的家長與短缺的人力做連結,聘家長為助理,開始了以工代賑的模式;也開展出依小時、包月、到宅的新收費服務。更有當地的非基督徒治療師,放下醫院的高薪,每天跟隨珍敏,學習不同於社會上功利思想的生活榜樣與見證。
台灣弟兄姊妹可以如何做
珍敏除了鼓勵專業人士參與短期宣教服事外,也禱告台灣的弟兄姊妹能放下自己偏好的政治立場,把目光轉向基督,並轉向當地期待真理的羊群。她更提到,在疫後時代,特教也能突破實體的限制,用創意在線上進行。
「第一百隻羊」需要基督,但他的需要跟羊圈內那九十九隻顯然有別。傳統的植堂宣教模式越來越困難,連當地的教會都必需用創意方式來佈道,我們就更需要放下成見和過去的模式,用更不一樣的創意、多重模式,進入當地人的生活,贏取他們的信任,才能引領這第一百隻羊回到大牧者的羊圈。
文章來源:快報 2022年12月/第54期
閱讀更多 專為台灣弟兄姊妹所編的 「內地會快報」https://omf.org/tw/omfexpress/
訂閱最新出刊消息,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