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佔據地理上的戰略位置,是連結東亞與南亞的橋樑。近年透過選舉,締造了自1962年以來第一個平民(非軍方)政府,緊接而來的是漫長的改革進程。雖然權力過渡相對地順利,但是要建立有效能的官方和非官方體系,仍需長時間努力。此外,緬甸長久以來由國家控制經濟,加上國際制裁和孤立,所以振興經濟也是一大挑戰。

在大城市隨處可見放鬆管制後的經濟發展。以通訊業為例,行動電話卡從1000緬元減價至1元;放寛汽車進口關稅導致交通擁塞,各處都在大興土木。反觀農村經濟,過去是「亞洲米倉」緬甸的命脈,今日卻迅速萎縮,所受的種種壓力包括:全球市場不穩定、農作歉收、務農人口減少、農民家庭債台高築等。大約10%農民家庭面臨資不抵債,他們平均要用一成以上的收入償還債務。遷移往往是他們唯一出路,調查顯示20%的農民家庭最少有一位家人外遷,其中大約一半跑到大城市,另一半離開緬甸,通常是到國外做危險的勞力工作,例如在泰國,緬甸移民便佔了勞動人口的7%。

移民大大影響了緬甸教會,農村教會年輕人越來越少,城市教會迎接許多新來客。流動人口湧入大城市的郊區,為城市教會打開了宣教機會。移民離鄉別井打工,很渴望能加入「社群」。

基督教自公元九世紀傳入緬甸,由印度移民和中國景教徒分別從西面和西北面帶入緬甸。教會增長最快的時期,是二百年前耶德遜(Adoniram Judson)來緬宣教時期,之後教會繼續成長。緬甸共150個族群,基督徒大部分來自兩、三個族群,約佔人口6%,其餘九成是佛教徒,還有4%信奉伊斯蘭教。雖然教會有增長,但是基督教有很多牽絆,首先是英國的殖民管治,然後是族群政治、反政府武裝勢力等等,令佛教徒對基督教信仰起了戒心。對很多緬甸人民來說,佛教徒是關鍵的族群身分:「生為緬甸人就是佛教徒」。此外,教會在以佛教徒為主的族群中發展停滯不前,也歸咎於缺乏對跨文化的了解和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調節。而長久以來對穆斯林的成見,也令跨文化宣教事倍功半。主流教會的有名無實、宗派之別、不注重靈命建造,削弱了當地信徒的見證。現在許多教會也在推動「健康教會」的計劃,期望能帶來復興。

雖然困難重重,但緬甸教會不僅代表著一場引人注目的教會運動,也是一個強調外展、傳福音和跨文化的宣教運動。東亞國家與緬甸的教會之間的教會運動,尤其是在從農村來到大城市的移民及海外勞工的宣教事工上,存在巨大潛力進行互相合作及交流。

作者: 光年
此文章出自《萬族萬民》92期

Recommended Posts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謝謝您與我們聯繫!接到您的訊息後,會盡速回覆您! We're not around right now. But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as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