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菁 內地會編輯
空空的舞台上只有四把椅子和一張小方桌,桌上有一套西式茶具,敘事般的二胡為引頸期盼的觀眾拉開序幕,悠揚琴聲帶觀眾回到1857年11月14日(是的,想像可以設定時間的時光機)美國宣教士洛勞頓在寧波的家中……。

在服務業晚崇拜的全台首映
女主角瑪莉亞緩緩走進客廳,難掩興奮地環顧後坐下,取出手鏡照一照,原來她正期待與心愛的人見面。在當時來中國宣教、過著歐式生活、吃西餐、使用刀叉、穿西服洋裝的傳教士中,那人是唯一蓄辮剃髮、穿著舉止學中國人的宣教士,被許多人認為像個傻子。但在年輕的瑪莉亞眼中,他卻是真誠愛基督、愛中國人的年輕人,是她芳心所屬。她深信倘若父親仍在世,戴德生也必是他所屬意的女婿人選。
男主角上場了,兩人就像所有熱戀中的情人一樣無比愉悅地相見。台下觀眾也被他們逗笑了,一波又一波笑聲推動大家更融入戴德生與瑪莉亞的世界。原來在他們的世界裡,這愛是來自對神的信心,當戴德生說:「倚靠神反而更可靠!我準備為神的國度付上一切。」瑪莉亞問:「你這種信心從哪裡來的?」就像是代替觀眾的我們詢問,我也好想知道。原來戴德生入了神的訓練學校,他的信心是操練來的,他接著訴說一件又一件親身經歷。台下的我不免想:「天啊,這個演男主角的美國年輕人大衛,把中文台詞背得這麼好,太佩服了!」
回到互訴衷曲、互訂終身的這兩位年輕人,「我們一同禱告吧,讓我有同樣的信心,讓我們的家庭也可以同樣這樣毫無保留地事奉祂!」勇敢、溫暖,又熱情地愛神的瑪莉亞說。
第一幕在禱告中結束,也點出禱告是這一對夫婦的生活重心。第二幕帶我們跳到12年後的清同治八年,中國內地會已成立四年,已有近二十位宣教士抵達中國服事,「他們倚靠禱告來仰望神每日的供應,試著像中國人一樣生活,而且努力傳福音建立教會。當時情況十分艱難……」觀眾置身於1869年9月4日江蘇鎮江,戴家的簡陋客廳。
靈性的掙扎怎麼演?來自美國德州的大衛和來自德國柏林的莉琪,用中文把英國的宣教士戴德生所經歷的靈性黑夜與懷疑,搬演了出來。「我恨我自己的罪!」、「我不知如何向祂支取力量,我只想問我如何能得著祂裡面的豐盛!」
在3月13日的校園團契北區高中生場次,許多學生對這第二幕落入懷疑的黑暗中的戴德生,印象深刻,十分感動。有人說:「原來我們認為很偉大的宣教士也有軟弱、憂慮的時候,也有情緒的低潮,但他沒有假裝堅強,而是真實面對上帝。」有人說:「原來這就是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順服神,雖然看不到信心的結果。」

「吻」在這齣劇中是很重要的象徵,每一幕都有一個吻,大衛莉琪分別演繹出不同層次的情感。
第三幕是令人動容的生死訣別。瑪莉亞並不害怕死,只是因為要在這時候離開戴德生而難過,她交代德生要送一本聖經給兒子存義,因他還沒有自己的聖經。戴德生在淚水中禱告神:「我願再次獻上自己為主所用,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許多人都表示對於最後老戴德生的一段話印象最深、最感動。拄著拐杖的老戴德生目光掃視台下,全場肅靜。「天父既在我身上如此計劃,就相信這必是最好的安排,為此感謝。」他雖多次被擊倒,但在神的能力中卻是剛強;他也曾壓力大到心碎,但在極大的痛苦中,仍可以安靜和喜樂。有一句經文一直在他心中,就是約翰福音四章第14節:「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每當他發現心中乾渴時,只要呼求神,神就賜下活水,使他更新。老戴德生說:「我從不後悔接受神呼召到中國,神顯明祂的信實。」我在座位上掃視觀眾,有人抹淚,有人低頭,有人凝望默思,這番話靜靜地落在每個人的心田裡。
戴德生和瑪莉亞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十二年半,瑪莉亞就離世了。他們的愛情故事歷久彌新,或者說,他們的信心故事一直激勵了許許多多信徒。校園出版社曾於1977年翻譯出版《戴德生與瑪麗亞》,之後二十七年間共達20刷,算是一本長銷書,去年改版重新推出。莉琪寫這齣舞台劇的劇本,有70%的內容取自這本書,她以三幕劇、兩人的對話,精準地呈現出他們的愛情與信心的故事。她只用三天就完成劇本,莉琪完全歸功於聖靈的感動,連她自己也很驚訝。此劇曾於2012年在德國以德語演出,四星期共演出三十場。今年適逢內地會150週年,他們婉拒了母國的再次邀約,決定以中文演出這齣戲。內地會台灣辦公室將演出消息釋出後,陸續接到各方邀請,從三月到五月共排了將近五十場,遍佈全省各地教會與神學院。
雖然演出那麼多次,但他們仍表示每次都再次被戴德生的信心感動,莉琪說:「今年我們結婚也滿十二年了……」,所以舞台上的男女主角在許多方面都和真實的戴德生與瑪莉亞,有雷同和認同的特殊意義。
如果你想看這齣戲,可以直接在線上觀賞(點我至連結)。如果還是意猶未盡,你也可以把歷久彌新的傳記《戴德生與瑪麗亞》找來看!

校園團契學生世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