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接受了兩年的日本教育,但吾兒強納森卻已習慣於日語的「說」、「寫」、「讀」。相較之下,母語的發展和維持反而是一種挑戰。
和而不同?
強納森是學校裡唯一沒有日本血統的孩子,但對所有孩子都知道的電視節目、大家都在熱衷的遊戲,他同樣受到吸引,融入在這樣的文化當中。
就像電視和遊戲,一些帶有屬靈意涵的當地節日也吸引強納森的注意。舉個例子,到一定年齡的孩子通常會穿著和服前往神社,並拍照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據我觀察,當強納森看到其他孩子擁有這樣的照片,享受著傳統的日本習俗,自己卻沒有時,似乎感覺自己錯過了什麼……。事實上,生在日本,長在日本,強納森在某些方面感覺自己是日本人。然而,當他在某些場合意識到自己持的是另一本護照時,又是一種震撼。
左右為難
有時候我們確實想把強納森送去國際學校,但那離家遠,學費高,更重要的是,就讀本地學校讓我們有機會以一個家庭的身分來接觸周遭的人。同理,我們也不選擇在家教育,因覺那將會使我們更顯孤立。身為社區裡唯一的外國人,我們已經十分「與眾不同」了,如果連本地學校也不進,那強納森和我們將會更加與世隔絕。經過許多的禱告之後,我們覺得在基礎教育的幾年中,最好的方案還是信靠神,持續面對在本地學校求學的挑戰……。
我們真的需要來自後方的禱告支持。
特別的族群:TCKs
TCKs是Third Culture Kids的簡寫,中文是「第三文化孩子」,意指不在本國、本族成長,擁有雙重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的孩子。宣教士的子女也屬於TCK的一種,他們隨著父母在工場成長,面對各種跨文化的挑戰,以及自我身分的追尋與掙扎。教會支持宣教,除了關心宣教士本人的事工與需要,別忘了記念宣子、宣女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