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族萬民109/ Sep 27, 2023109 卷首語「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十四15)這段經文常被裱框放在顯眼之處,但要如何落實在宣教行動中?「我的宣教」和「我家的宣教」似乎有些距離,該怎麼彌合,使家庭不再是出發的障礙?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教會與家庭1995年底,我們夫妻一起被差派到柬埔寨,當時我們結婚剛滿一年。在柬埔寨的頭兩年壓力很大,我們要適應柬埔寨、適應使團,還要學習語言。當時沒有網際網路,要和家人聯絡只能透過寫信。柬埔寨的團隊很小,每個成員都是新手,能提供的支援有限,這一切的壓力都累積在我們的夫妻關係上。在我們第一個宣教任期期間,大女兒芽生出生了,這也為我們的夫妻關係帶來新挑戰。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群組名稱:守望我們家「守望我們家」是我家三兄妹的whatsapp群組名稱,建立於2014年6月。當時我人在工場,父母年事高、狀況漸多,幸有通訊軟件與兄姊交流,商討如何照顧,同心守望父母直至他們安返天家,我為此感恩。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祂愛萬民,也愛我們這一家我與妻先後在神學院接受裝備,畢業後回到母會事奉,轉眼超過十年。在熟悉的環境事奉多年,與弟兄姊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兒子也十分投入母會的兒童群體,我們以為會一直在這個地方服事到退休呢,怎料上帝竟引領我們踏上宣教的路!在2018年尾,我們一家開始了探索宣教的旅程。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問答之中撿石頭有一些族群需要花很長時間建立深厚關係,才能開始分享福音,而我們的服事就是協助除去他們心中的攔阻,揀去那些擋在他們與神之間的石頭與荊棘。這樣的服事無法立即看到果效,如果神呼召你去這樣的地方,你願意嗎?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從成人TCK的視角──看待兒時的經歷今年初,我們家旅行至台灣的一個農場。在買飲料時,旁邊一位叔叔突然問起:「你是哪裡人?」我看了看站在身旁的妹妹,猶豫了兩秒。這個問題來得太突然,我腦袋一片空白,然後我竟反射性地脫口而出:「我是香港人。」然後他便心滿意足地走開了。我感覺自己好像說了謊,於是我轉頭向妹妹說:「我應該跟他說我是台灣華僑的。」但我並不覺得台灣華僑是對我最合宜的稱呼,因為我從未在台灣成長或甚至長住過台灣,即使我爸媽拿的是台灣護照。那位叔叔問起這個問題,大概也只是想知道我為什麼看起來像台灣人,但口音聽起來卻不像。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舞伎家的料理人──從宣教人視角季代因不擅音樂與舞蹈,沒多久就成為屋形的料理者,每天為大家準備食物。雖然在外人看來,她是一個失敗者,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還成為其他人的服務者。但她並沒有灰心氣餒,反而很感恩地發現料理才是自己的熱情所在,每天開心地發揮天生的技能。她的好友小堇在舞伎的領域卻是非常成功,在眾人的眼中是未來的新星。原本兩人可能衍生猜忌與競爭的關係,卻因著單純又緊密的友誼,一直相知相惜,為彼此找到人生目標而喜悅。 (more…)
萬族萬民 109/ Sep 22, 2023故事背後的故事:《茶室女人心》好幾年前,我看了《無家者》這本書,當時我就想:這是台北市萬華區邊緣男性的故事,那萬華女性的故事,又會是怎樣呢?當我在台北的教會介紹珍珠家園時,很多人對萬華和茶室文化都不熟悉。「台北還有這樣的地方嗎?」他們不知道距離西門町、總統府、台北車站不遠的地方,還有一群上了年紀的女人,在充滿煙味的包廂,跟男人暢飲到天亮,在狹隘、幽暗、潮濕的木板隔間接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