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代因不擅音樂與舞蹈,沒多久就成為屋形的料理者,每天為大家準備食物。雖然在外人看來,她是一個失敗者,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還成為其他人的服務者。但她並沒有灰心氣餒,反而很感恩地發現料理才是自己的熱情所在,每天開心地發揮天生的技能。她的好友小堇在舞伎的領域卻是非常成功,在眾人的眼中是未來的新星。原本兩人可能衍生猜忌與競爭的關係,卻因著單純又緊密的友誼,一直相知相惜,為彼此找到人生目標而喜悅。
春節期間,我看了一部溫馨日劇《舞伎家的料理人》。該劇由日本知名金獎導演是枝裕和編導,描述兩位十六歲的好友―季代與小菫,為了成為藝伎,一起離開家鄉青森,遠赴京都學藝。在求藝的過程中,她們需要和帶領的兩位長輩與其他幾位學員一同住在屋形中(類似宿舍),進行不同的訓練課程,以待將來有機會成為藝伎。本劇就是描述這群人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也讓觀眾對於日本藝伎文化有所認識。
季代因不擅音樂與舞蹈,沒多久就成為屋形的料理者,每天為大家準備食物。雖然在外人看來,她是一個失敗者,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還成為其他人的服務者。但她並沒有灰心氣餒,反而很感恩地發現料理才是自己的熱情所在,每天開心地發揮天生的技能。她所做的雖然都是日本人家常的菜色,卻能在平凡中給人幸福的感受,成為活絡彼此關係的關鍵。她的好友小堇在舞伎的領域卻是非常成功,在眾人的眼中是未來的新星。原本兩人可能衍生猜忌與競爭的關係,卻因著單純又緊密的友誼,一直相知相惜,為彼此找到人生目標而喜悅。
這樣的關係也為其他人所羨慕,並帶給眾人正面的影響,成為本劇的亮點之一。宣教團隊也是如此,因著神放在各人心中的熱情,也因為恩賜的不同,有人在禾場進行第一線的服事,有人在差派國從事不同的支援事工,互相幫補。但是神更希望我們能活出在基督裡愛的關係,帶出美好的影響。
本片也表達出日本文化的許多特質。在後輩與前輩的互動過程中,語氣與態度充滿敬重,人際之間的階層關係是清楚的、自然的,這是日本社會的常態。日本人是看重精神層面的民族,季代對於食材、器具、廚房都細心呵護,甚至會對食物說話,
烹調過程也相當講究。表面看來好像是注重物質,但實際上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追求背後的精神層面。她認為每次烹調都是「一期一會」,像是人生中極為寶貴的相見,要用心去準備與處理,珍惜每次的機會。在日常的屋形生活中,即使每次食材都一樣,但是製作過程中仍有各樣的變數,所以依然是「一期一會」。
導演也透過鏡頭來表達這樣的思維,將家常食物的美呈現在觀眾眼前,除了畫面精心設計,連烹煮的聲音都相當悅耳。後來我自己在廚房煮麵時,看著鍋內的麵條在水中滾動的景象,聽著所發出的聲音,竟也感到異常美妙。針對日本傳統的藝伎文化,片中更是詳加描述,每個細節背後都有其含義,顯現出外在精緻與內在精神的結合,這是日本文化的獨特性。透過這部戲劇,我們可以更多認識日本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
使團的台灣辦公室成立後,前三位單身宣教士都是前往日本,第一個差派出去的家庭也是到日本。十年前,我就任總幹事後,第一位出發的雅琍宣教士,也是去日本;十年後,孔薇宣教士已在今年一月啟程去新加坡參加新進宣教士訓練(Orientation Course),隨後進入日本工場。日本的基督徒比率不到0.6%,若以國家單位來看,在東亞是比率最低的國家,屬靈需要相當大。雖然差派宣教士去日本,看似非常困難,但是神特別祝福我們,讓我們可以參與日本的福音工作。我們期待神興起更多的弟兄姊妹關心這個國家,願神翻轉百姓的心來歸向祂,祂的榮耀降臨在這塊土地。
編輯後記:
《舞伎家的料理人》此一主題也在四月份的日本禱告小組中分享。袁牧師雖然不是長年在日本工場第一線服事的宣教士,但透過日本的影視作品,我們還是可以對他們的想法有更多認識,並且從中找到為他們禱告的課題。盼望我們即使身在後方,也能用學習和禱告的方式來回應神國的大使命。
出自萬族萬民 109期 (2023.8)
作者:
袁樂國主任
2011年加入使團
台灣地區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