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攜家帶眷的宣教士分享家庭帶來的祝福與挑戰,不妨換個角度,我們訪問了三位單身女性宣教士,感受一下宣教團隊裡最真實的互動場景。
帶著孩子的家庭為事奉帶來哪些祝福?
C : 有小朋友確實更容易和當地人建立關係,像是去公園玩耍、參加學校的活動,都增加很多接觸和認識其他家庭機會。
R : 而且孩子之間、家長之間有共同話題,比較容易建立關係,後續的福音預工也能自然地進行。
G : 家庭有時也為我們這些單身宣教士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我在語言學校的時候,隔壁有個家庭很樂意接待單身同工,特殊節日會邀請我們共度。透過和他們的相處,讓我更多看見神在不同生命中的工作;也看見單身是相對自由的,可以多做主工。
C : 務實來講,家庭有較多資源可分享,像是有較大的客廳可辦活動、有車可共乘等等。
相處上有哪些挑戰呢?
G : 我們的團隊成員因為事工比較分散,不住在同一個城市,所以召開實體會議需要特別約時間,得商討很久才能確定。
C : 有次我們團隊辦退修會,原本希望同工齊聚一堂好好分享,但因為有小孩子,活動安排需要顧慮到他們,父母只能輪流出現,所以整體效果不如預期。
R : 的確,團隊裡有幾個孩子、年齡分佈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活動的安排。
C :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有影響。
G : 但家裡的事情,外人也不好干涉。這背後也有些文化的議題,在華人背景長大的,可能沒那麼理解西方的教養方式。另外,第三文化孩子(Third Culture Kid, TCK)處境比較特殊,例如團隊裡的孩子是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我們很難從自己過往的求學經驗去同理他們,對他們的處境常常摸不著頭緒。
C : 跟著家人跨越文化宣教,孩子確實承受不少挑戰和犧牲,特別是在創啟地區,他們可能沒有教會、沒有朋友;所以父母和同工會格外關注孩子,但也需拿捏界線分寸。
R : 使團很強調家庭的價值,像是在總部的到職訓練(Orientation Course)就會談這些,所塑造出的文化和氛圍,令同工無不願意多考慮家庭的需要,並努力配合。
G : 相較之下使團好像比較少談單身的議題。
C : 我曾和一個家庭聊到相關話題,他們覺得關心單身同工就是邀請他們到家裡來吃飯,享受家庭氛圍。但我跟他們表達這只是方式之一,單身者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未必一定要依附在家庭的框架裡。
R : 每個人期待的不同,可能還是需要多溝通。
G : 其實單身的同工要去關心家庭客也是有點難度―我們不是那麼了解他們身為父母、配偶所面對的議題,而對方也不一定能對單身的同工敞開心,未必會講出夫妻相處的困難。唉,感覺以前在母國教會這些關懷陪伴都不成問題,不知為何在工場卻感覺很有距離……,或許真的是跨文化的挑戰吧!
孩子如何影響事工運作?
C : 一些事工的安排會因應家庭狀況而調整,例如家裡需要有人顧小孩,夫妻往往只能出一個人手出來服事。
G : 所以有時候都會不太好意思派工作給他們。
R : 因為會考慮到這些家庭捉襟見肘,有時候很自然會變成―算了,那就由我來做吧。
C : 小孩子的教育是很關鍵的考量因素。我們團隊的幾個家庭,就是因為孩子學校的關係,必須住在另一個城市。
R : 子女教育問題確實影響家庭選擇服事地點,如果離學校太遠,家庭可能就不得不轉換地點,甚至離開團隊了。
對於與家庭客同工的單身者,有甚麼建議嗎?
G : 單身同工需要花點時間去觀察、摸索出合適的相處模式,我也是這兩三年才比較進入狀況。我覺得建立健康的界線很重要。在語言學校的時候,隔壁住的就是一個家庭,我有點掙扎,好像太少去串門子、幫忙照顧小孩,特別是另一個單身同學很喜歡家庭的氛圍,常常上門互動,更讓我感到過意不去。
C : 我覺得需要調整期待,並且找出彼此最舒服的處理方式。有次我籌辦退修會,我期待彼此談心、促進成長,但家庭的期待是好好休息放鬆。這當中大家關係一度緊張,單身同工會期待父母空出部分時間,不要總是帶著孩子,但父母會覺得孩子好像被排除在外,不被團隊接納。後來終於找到解決之道!我們把交心的場所從客廳移到游泳池畔:孩子們在泳池玩耍,而我們大人就坐在池邊,一邊看著孩子,一邊喝咖啡聊天。
R : 團隊也可以幫助家庭在加入時就建立一些自覺,培養團隊精神,不會因為有家庭就預先自我設限。像我曾配搭的一個家庭就有分工,丈夫主外、妻子主內;雖然有四個孩子,但是大的會幫忙帶小的,很有秩序。像這樣的家庭對於團隊事工的影響就很正面。
G : 單身宣教士還是要多結交當地朋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使團的單身宣教士好像以女性居多,或許可以辦個姊妹退修會,讓單身者跟婦女可以有更多相處機會。
我們常說使團是個大家庭,此言不差。孩子不只是某個家庭的成員,也是整個服事團隊的一分子,而且影
響力不容小覷―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麻煩的。但一家人不就是這樣嗎?酸甜苦辣都免不了,但我們
在當中更多品嘗祂的恩典。
出自萬族萬民 109期 (2023.8)
作者:
饒以德 訪問/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