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妻先後在神學院接受裝備,畢業後回到母會事奉,轉眼超過十年。在熟悉的環境事奉多年,與弟兄姊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兒子也十分投入母會的兒童群體,我們以為會一直在這個地方服事到退休呢,怎料上帝竟引領我們踏上宣教的路!在2018年尾,我們一家開始了探索宣教的旅程。
神愛萬民
感謝上帝的呼召,我與妻先後在神學院接受裝備,畢業後回到母會事奉,轉眼超過十年。在熟悉的環境事奉多年,與弟兄姊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兒子也十分投入母會的兒童群體,我們以為會一直在這個地方服事到退休呢,怎料上帝竟引領我們踏上宣教的路!
其實,內人年輕時對宣教一直很有負擔,也在差傳部服事多年,渴望有一天能到宣教工場服事。不過,起初我並無宣教的感動,後來因著參與聯堂青年使命營的服事,被一些充滿福音使命的年輕同工感染,才自覺要「走出去」。加上近年參與柬埔寨訪宣,更看見普世宣教的需要。
因此,我倆為此禱告,漸漸領受相同的感動,渴望主在我們生命中的善工及裝備,能延展至一些更缺乏工人的地方,尤其渴望能服事青年群體。於是,在2018年尾,我們開始了探索宣教的旅程。
透過差會, 2019 年尾我們到訪「奇城」,了解那裡的大學生工作。在探訪中,一方面看見對佛道對人心的綑綁,也看見不少學生因著家庭的破碎而受傷,另一方面,我們看見年輕人那份柔軟、渴慕聆聽福音且受教的心,因此盼望能進到他們當中,分享神的愛。經過差會、母堂領袖大半年與我們一起禱告等候,彼此分享印證,感謝主,我們的宣教申請終於得到差會及母堂的支持。
神愛我們的父母
然而,宣教不只是宣教工人個人的事,期間我們也學習如何與家人分享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關懷他們各方面實際的需要,盼能適切回應他們。
長輩方面,內人不用太擔心她爸爸,因有兄姊和姪兒常陪伴他老人家。但我是獨子,父母雖是基督徒,也明白宣教的使命,但畢竟捨不得唯一的兒子遠離身邊,而且擔心將來體弱多病無人照顧。於是我跟他們更多分享宣教的異象,同時承諾在他們有需要時便會回來照顧他們,叫他們可以放心。而且母會肢體和在港親友也不時關心和支援年長的父母,令我十分感謝。
抵達工場後,我們差不多每星期都跟父母視訊通話,更珍惜難得的相聚,溝通比在港時更多,聖誕假期也有機會回港探望他們。上個月他們來探望我們,為一家團聚感恩。
神愛我們的兒子
開始探索工場時,兒子已高小,我們知道較大的孩子比較難適應環境的轉換。兒子明白宣教是爸媽從神領受的使命,他只好跟著我們,但同時卻非常捨不得在香港的好朋友。到達工場後的幾個月,他常掛念香港的朋友和便捷的生活,也有幾次哭了起來,我們只能安慰他,為他禱告,同時鼓勵他透過網路跟朋友保持
聯絡,也鼓勵他繼續參加母會的兒童網上聚會。我們體會到,幫助他維繫舊有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去年聖誕節,兒子也有跟香港朋友見面,對他來說,那是一個難忘的假期。
感謝天父,差會同工一直關心孩子的需要,尤其在教育方面。兒子入讀宣教士子女學校,遇上一群有使命和愛心的老師,以基督教價值教導和關懷兒子。我們也遇上有愛心的基督徒家長,十分歡迎我們,邀請我們參與聚會,幫助我們投入新的群體。經過幾個月,兒子已認識到不少同學,一起遊戲、打球、團契,也參與學校舉辦的農村服事體驗和戶外歷奇成長營。
至今未到兩年,兒子嘗試不同的活動,在運動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對學校群體也充滿歸屬感,完全適應這裡的生活了。我們深深感謝上帝一切的供應和引導!
不過,兒子在面對新的學習環境上,挑戰卻不少。首先,學校英文科程度比香港一般高很多。另外,學校期望初中生已有足夠的自律,並能完全自行安排時間温習、做功課甚至做科學實驗,這一切要求跟兒子實際的狀況仍有一段距離,需要不少時間來適應。此外,正值青春期的他喜愛玩電腦、看流行小說和網上聊天,不但花費大量時間,而且影響作息,作父母的我們不時著急和生氣,著實需要主賜給我們更多耐心和智慧去引導兒子。我們經常為此與孩子一同禱告。感謝天父,兒子在學習上漸漸有進步,但在自律方面仍需努力。
作為宣教工人,我們期望帶領學生認識主。同時,主也不時提醒我們,不可忘記幫助家中的孩子在信仰上成長,所以我們一抵達工場即嘗試幫助他尋找合適的信仰群體,只是一時找不到。但感謝主,數個月之後,有家長邀請他參加一個少年崇拜聚會,參加者大多是他學校的同學,當中有適切少年人的信息,也有輕鬆的遊戲和相聚,兒子很快便投入其中。可惜的是,聚會的負責人因工作轉換而必須離開,聚會將要結束了。願主引領兒子投入另一個信仰群體,在其中繼續成長。
回想由探索宣教到抵達工場,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們的家庭也曾面對大大小小的難處。如何關心在港的年邁父母,如何協助孩子適應環境的轉變,真是重重挑戰。但我們深深體會,主是信實的,祂的恩典夠用,祂不單愛未得之民,也愛我們這一家,祂慈愛的看顧從不曾離開。
出自萬族萬民 109期 (2023.8)
作者:
林為恩家庭